《回的去的故乡》——给老同学的一封信 专题内容-专题栏目 周柏航 2528566

《回的去的故乡》——给老同学的一封信

2017-10-26 08:33 | 来源: 吉网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记者同仁们,我是延边日报的记者王胜男,今天我想借这个舞台写一封信给我的老同学们,这封信的名字是《回的去的故乡》。

  嘿!老同学,还记得2006年,我们背着书包,带着好奇的目光,昂首挺胸的走进我们梦想的延边二中吗?

  那时的你,稚气中带着朝气,兴奋地告诉我,你从龙井来,他从珲春来,大家努力奋斗到延吉来,为着三年后同一个高考梦。

  嘿!老同学,还记得2009年,我们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吗?那时,从东北到东南,沿途横穿千里沃野的黑土大地,平坦开阔的华北平原,富庶繁华的江南水乡。看到了20年来从未看过的风土人情,繁华与开放。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们就到了毕业的年纪,你说:“回到延吉能干啥?朝九晚五,从东到西,还是老样子,留在大城市才能有发展。”我也带着同样的困惑和迟疑,再一次站在了延吉的街头。

  老同学,你知道吗?西市场还是像以前上高中时那般熙熙攘攘,中心区盖起了一座座高耸的办公楼,商业街车流不息、人头攒动。比照五年前,这里有了非同小可的变化。走进临街的一家紫菜饭店,紫菜卷、打糕条、炒拉面,还是熟悉的朝鲜族小吃的味道,还是那沁到味蕾、久别重逢的满满地“家乡味儿”。

  可你们却说,家乡情味儿依旧,但那,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回不去吗?真的回不来吗?

  如今,又是一个五年,我成为驻延党报的一名记者。日常到基层采访,听见了许多因为家乡的优惠政策而返乡创业的成功故事;看到了因为政策越来越好而生活跟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农村“笑脸”;感受到每天发生在身边微笑的变化,渐渐勾勒出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

  我聆听着、见证着、参与着延吉的点滴改变,从过去的落后闭塞,到如今的开放、富饶、祥和、美丽。

  老同学,你知道吗?如今的延吉街头,华灯璀璨,再不是当年的模样。布尔哈通河水奔腾不息,汩汩涌入城市的生气;延川桥飞架南北,贯通西部新城活力生机;连年稳增的GDP,连同飞速拓宽的航道建设和飞驰的高铁速度,昂首奏响新时代的华章;天南海北的外商游客汇聚于此,高谈商机话明天。

  这是一个发展的延吉,气贯长虹,如明珠般在边疆民族之地闪耀,这是一个年轻的延吉,朝阳初生,如金达莱花般在祖国的东方含苞待放。

  在延吉市新兴街道,一位朝鲜族老阿迈义务帮社区做手工二十余年。她说:“如今日子越来越好了,我靠着政府发的补助和养老金就能过活,手里用余钱还可以在社区做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实在是老有所用啊!”看到老阿迈拿着顶针,细心缝衣服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在日益发展的延吉里,一群老人,老有所依,富足享乐的和谐日子。

  嘿,老同学,那仿佛也是我们老了该有的样子。延吉,这里始终是你们回的去的故乡。在下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大照耀下的边疆民族之地,它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你们归来!

  延边日报 王胜男

编辑: 周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