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它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以勃勃生机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在汪清县的广袤山林中,一株株古树名木沉淀着历史,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岁月。该县拥有古树名木508株。其中,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41株,300年至499年的二级古树43株,100年至299年的三级古树424株,全县有名木1棵,属三级古树。
近年来,汪清县积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不断织密筑牢古树名木保护安全网,让古树名木生长得愈加青翠动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三千年古树见证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在吉林长白山森工集团汪清林业分公司荒沟林场的崇山峻岭中,有一株高14余米,树冠约5.8米,胸(地)围5.29米,直径1.56米,树龄3000年的古树,是汪清县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一株东北红豆杉,也是吉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寿命”最长的一株古树。该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笔直的树干直撑天宇,柔韧丰富的根茎深入大地。当地居民对其无比敬畏,都尊称它为“树王”。2018年,在全国绿化委员会、中国林学会组织的最美古树评选活动中,该树代表东北红豆杉树种被评为“最美东北红豆杉”,成为全国85株最美古树中的一株。在该树附近还分布着两株千年红豆杉,一株胸径1.43米,树龄2210年,一株胸径0.97米,树龄1532年。三株古树古朴苍劲、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彼此遥相呼应、相依相望。在三株古树下,还分布着上百株幼树。
为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多年来,汪清林业分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与省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围绕保护区内东北红豆杉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与专项研究工作。开展的“东北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及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得省级鉴定,被列为2001年全国林业科技推广项目;积极开展了古树名木本底调查,建立了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对辖区内古树名木统一建立档案,采用定株挂牌的方式进行跟踪监测,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管理。落实管护责任,组织林场职工对古树名木进行日常巡护看护,防止破坏古树名木资源事件发生。
百年老白榆承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千古悠悠多少事,沧桑古韵诉流年。走进汪清县大兴沟镇红日村,一株200年的老白榆矗立在广场附近,该树正是全省三株名树之一的“相和树”。
一圈圈年轮记载的不仅是树之岁月,也是历史血脉在光阴中的累积,为了让后人永远铭记金相和的丰功伟绩,汪清县利用红日村革命文化资源,建设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现已获批成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学员上万人。他们坐在老榆树下,静静地听讲解老师讲述金书记英勇牺牲的故事,思绪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
然而,这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百年古树,因土壤贫瘠、绿地环境较差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近年出现了枝叶稀疏、整体长势衰弱、病虫危害严重等问题。2024年,在省林业和草原局的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下,汪清县邀请相关专家为白榆“会诊”,经过综合分析和研究,制订了详细的复壮方案。复壮工作主要是在距树干3米处设立大理石保护围栏,防止古树名木遭受人畜破坏。其次,进行地上和地下生长环境改良,包括树洞修补、清理腐烂木质部、树干害虫灭杀、更换透气铺装、挖设复壮沟、铺置透气管等。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该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重新焕发了生机。
如今,在汪清,这些从时间长河中生长而出的古树名木枝繁叶更茂,成为这片土地上宝贵的自然文化财富。
图文来源:汪清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