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延边延吉,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不到9点,服务大楼延吉冷面(延大店)后厨开始忙碌起来,蒸腾的热气中飘散着跨越半个世纪的醇香。
作为延边州美食地标,创立于1958年的服务大楼延吉冷面,用六十余年光阴,在坚守与创新的交响中,谱写出民族美食文化传承的当代范本。
从国营饭店到文化符号:一部延边餐饮进化史
新中国成立后,延吉饭店作为全州首家国营饭店诞生,四层服务大楼于1965年在市中心拔地而起,成为见证城市发展的时代坐标。1985年正式更名为“延吉服务大楼”,如今的“服务大楼延吉冷面”入驻其中,因此得名。2013年,服务大楼延吉冷面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旗舰店姿态迁址到延边大学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华丽转身,恰似一部延边餐饮的“进化史”。
走进服务大楼延吉冷面(延大店)总部,墙上的两张老照片和展柜上的一个老式木制压面机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浸润着岁月包浆的“物件”,让记者的思绪在过往和当下“一秒”切换,一碗冷面的故事徐徐展开。
“从前条件有限,全部都是手工制作,现在大不一样,有了先进的设备,从和面到端上餐桌,几分钟就能搞定。”服务大楼延吉冷面第三代传承人郑文成感慨地说,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面的调配,还是辅料的增减,企业在坚守“老配方”的同时,一直不断进行“新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冷面制作工序复杂精细。目光透过橱窗,做面的老师傅舀起一瓢开水缓缓倒入装有荞麦和其他谷物面粉混合的和面机,均匀搅拌,说话间,一股浓郁的荞麦面香扑鼻而来。成型的面棒经过压面机后,根根分明的面条便丝滑落入煮面锅中。当牛肉、苹果、鸡蛋、芝麻等丰富配菜和冷面一起,与传承了六十多年的牛肉高汤相遇,激荡出延边人记忆深处的清冽回响,时间仿佛凝结在剔透的“冰碗”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悄然上演。这种清凉爽口、劲道爽滑,集甜、酸、辣、香于一身的独特风味,深受广大食客喜爱。
“从奶奶那个时候开始,家里便与冷面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心做好每一碗面,是我们几代人一直坚守的初心和目标。”在郑文成心中,老一辈的匠心精神一直鞭策着自己。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执着追求,服务大楼延吉冷面成绩亮眼,斩获“中国十大名面”“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吉林省明星旅游产品十佳特色美食”“吉林省老字号”“吉林省百姓口碑金奖单位”等众多殊荣。
从边陲小城到遥远欧洲:民族味道的全球化表达
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在碗筷碰撞声中延续,服务大楼延吉冷面单店日销量近3000碗的最高数据纪录见证着半个多世纪的口碑积淀。
冷面店只卖冷面?当然不是!美食品类的不断“进化”也是留住食客的法宝之一。
从最初的干豆腐丝、海带丝、土豆丝、拌黄瓜几种简单小菜,到如今的锅包肉、香辣肉丝、拌明太鱼、火辣鸡爪、牛肉汤饭、玉米温面等30余种特色美食,这些在技艺传承的进化哲学中诞生的冷面最佳“搭档”,让食客味蕾得到无限满足,在记忆深处留下美好印记。
“3号桌不要苹果,7号桌不吃辣,8号桌冷面热做……”订单备注上这些看似琐碎的要求,实则是企业与食客缔结的情感契约。
独特的味道、良好的环境以及优质的服务拴住了食客的心,服务大楼延吉冷面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店铺也由原来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11家。
与实体店的火爆相比,10余种线上产品同样“出圈”。“2024年,我们有10万包包装冷面‘飞到’祖国各地乃至国外,从延吉到欧洲,开启延边味道的全球之旅。”郑文成说,漂洋过海的不只是延边味道,更是一种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也是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服务大楼延吉冷面早已超越美食范畴,它是活着的城市记忆,用六十余年证明传统内核的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它凭一己之力,带动周边民族服饰、民俗表演等多个产业链发展,成为促进城市消费的“强心剂”。
夜晚,星光下的“服务大楼延吉冷面”牌匾在灯光照射下更加熠熠生辉,当店铺中最后一盏灯熄灭,冷藏库里,新到的延边黄牛肉正等待黎明时分与荞麦面的世纪相逢。当琥珀色汤汁注入碗里的刹那,六十余载匠心与新时代的脉搏同频共振——这或许正是“老字号”企业最动人的时代注脚:让记忆中的味道永远年轻,让文化的根脉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马春雪 文/图